我們知道,中國書畫藝術的精神主要集中體現在氣韻的流動及意境的創造上。追求氣韻流動和意境之美是中國文化中文人墨客精神的共同目標。書法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藝,而是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基本特征的一個載體,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產物,它的美學基礎源于中國文化。
在中國哲學中,“氣”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在中國哲學中認為人是由天地和宇宙的氣構成的一個多維的整體,生生不息的宇宙之氣是人的能量之源,也是主體生命存在的道體,中國哲學強調人的精、氣、神三者合一,也強調與人的氣場、與自然相同及感應,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所以中國藝術美學很強調作品的氣韻和神采,強調藝術創作與生命的感悟及對自然的認知結合在一起的重要性。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一幅書法作品更是如此。書法家自身的生命感懷和文化修養的氣質和氣韻與宇宙之氣相通相感,是作品是否有正大氣象的關鍵,這些由氣韻流動而凝結在筆意墨象中的人文氣象是書法的主要美學內容。所以書圣王羲之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者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王羲之特別重視其作品的氣韻,從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來看,通篇把寫喜抒悲之氣貫穿整幅作品,整幅作品氣與韻相依而彰。得氣韻而感覺作者已不是寫字而是在寫心。其韻已達神化飛揚的羽化境界,所以后人無人能及。
所以評價一幅書法的好與壞,藝術與精神合一的“韻”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書法強調的不拘于有形的線條墨色,而是展現書者的心性價值,表現書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憂,展露其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秩序或失序是作品最重要的藝術價值。書法得其“韻”,才可達到自然隨化、人境合一的境界。
書法的氣韻其實就是書法意境美的一個表現形式,意境美源于氣韻之美,更高于氣韻美,因為書法意境除了氣韻外,還有更重要的是書者自身的人生境界的在作品中的表達。一幅高格書法作品必須達到了一定的意境,才能給人們觀之有味、思之有余的無窮魅力。
中國文化和中國文明史離不開漢字,而以漢字為主要表達對象再加上中國的哲學基礎陰陽文化相統一的書法更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和最主要的文化特征,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書家之思,之情,之文采,之胸襟,之氣韻,之境界,通過柔軟的筆尖,通過墨汁的律動而躍然于白紙上,形成一幅物態天趣在造化與心靈合一的精神世界的表達,所以一件好的書法作品一定是書者精神與文化及思想的集中表現。也是作者將自身的人生境界的表達,作品的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深層境界的創構。清人蔡小石在顧翰的《拜石房詞》序里把意境描述為三個階段:“夫意以曲而善托,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萼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也,余霞綺天,一境也。再讀之則煙濤澒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卒讀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翛然而遠也!彼岩饩撤譃椤跋蟆、“意”、“道”三個層次 。書法也可以用這三個層次形容它的意境之美。作品中的筆墨線條被認為是象內之境,它表達的空間和時間是有限的,這種審美對象之“象”具有鮮明的感官性。其次作品的章法、布局及內容為境中之意,表達作者的審美情趣及基本功力。而境內之道則是作品最高的藝術境界,它深化到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及文化精神的層面,代表了中國人的生命意義和哲學思想。比如古人書畫中生氣流行的空白處,卻讓人感到鳶飛魚躍的風景。莊子說:“虛室生白!庇终f:“唯道集虛!蔽覀儚闹袊娫~文章里都著重這空中點染,摶虛成實的表現方法,使詩境、詞境里面有空間,有蕩漾,中國書法也具同樣的意境結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書者達到了哲學家宗白華先生的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而在作品中所表達的天地浩然氣象。宗白華先生把人生分為五個境界,這五種境界第一是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的功利境界;第二是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的倫理境界;第三是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第四是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第五是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所以說書法的境界,應該使人在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無限。是在闊度、深度、高度上進入一個人生的詩化哲學境界。這樣的意境也是景、情、道在人生審美體驗中的統攝、聚合、交融,對意境的追求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鮮明特點,這也是古人書法為什么開卷就有正大氣象的原因所在。以《蘭亭序》為例,《蘭亭序》是王羲之與友人宴集會稽山陰蘭亭,修祓契之禮時所書。時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行流觴曲水,一觴一詠之樂的良辰美景,王羲之仰觀俯察,游目騁懷,感到人生生老病死的無奈及自然的永恒壯美,在“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仙景之中,王羲之暢敘幽情,成就了千古絕唱《蘭亭序》。王羲之的虛靈的胸襟、心性自澄的天地精神在這幅作品中被完美表現了出來,其意境無人能左。
而唐人懷素的《自敘帖》也是意境高格的藝術精品,懷素以其飛動的線條意趣,剛健的筆力神采,行氣如虹的藝術生命力構成了“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的壯美意境。清代畫家惲格在《南田畫跋》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敝挥星楦械墓P墨和筆墨化的情感交融,把象的線條、意的感情、道德精神三位一體,無間契合,書藝創造終臻高妙之境,無疑懷素的《自敘帖》就是這一妙境的實現者。
中國書法藝術之所以能成為國粹,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實質及精神,是中國文人精神境界的物化表現形式,其審美取向及藝術價值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書者必須是飽讀詩書和胸懷天下的文人志士,作品是傳遞其精神的載體,氣韻的流動和高遠的意境是書法作品美學的關鍵所在。
當今社會,由于我們對中國文化的集體斷層,所以對書法藝術的認識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我們當代的大部分書者,基本就是以書法為生計的書法匠,他們不可以不說不勤奮,也不可以不說不努力,但是因為文化基礎太差,苦練多年,創作的作品基本是沒有氣韻和生命律動的簡單模仿。對書法藝術只停留在了“象”的層面,由于文化及境界所限,根本無從談書法的“意”和“道”,作品失去了書法的文化及精神的價值內涵,是書法淪為技法的藝術,這著實是對書法藝術的曲解,書法應該回歸文化的屬性,應該回歸到它的本源,它最能表現中國人精神追求及生命境界,書法文化最中國。
段俊平 著名國學專家、著名書法家、知名管理學者、京麓書院院長、中華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東城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訪問學者、內蒙古年度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北京愛維龍媒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
段俊平先生家學淵源,遵循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歸隱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及書法藝術,終獲傳統之精髓。理想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段俊平先生長期立足于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張建立中國傳統哲學思維與西方現代管理模式相結合的“中國化管理模式”,所創立的“中國化管理”新儒學應用理論,深受專家與企業家推崇和認可。所著的《傳承的力量》、《企業幸福力》、《大道行簡》及《中國管理往事》等多部中國化管理專著成為年度最暢銷的管理類圖書。被京東商城評為讀者最值得推薦的圖書,也成為被引用最多的管理觀點的管理學家。很多文章成為議論文范文入選中小學選修課本和中考題。國學及藝術文章和書法作品被數百種國內外媒體報刊登載,被評為“中國百名最有影響力專家”2014年8月被泰國皇室授予“人類文化杰出貢獻獎”及“中泰友好形象大使”榮譽稱號;2014年11月獲紐約中國書法國際大展“藝術成就獎”和“德藝雙馨大獎”等國際獎項。
段俊平先生的書法秉承家學,從小遍臨傳統名帖,以深厚的國學底蘊和天賦,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自成一家。書法作品品位超凡脫俗;筆法天真自然、驕快飛揚;意境清雅和暢、禪定寫心;神韻筋脈相連、古樸飄逸,深受國內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眾群體喜愛,并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香港中華藝術館、日本國立博物館及眾多藝術機構收藏,所寫書法論文被《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導報》、《中國美術》刊物刊登,并成為書法教學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體評為最有天賦和最具升值潛力的書法家。
|